(一码一肖100准刘伯温)
- 26
- 2024-11-30 01:38:51
- 81
朱元璋为何立朱允炆为太子,不怕朱棣造反吗
谢猴哥经常邀请!朱允文是朱标之子,朱元璋先立朱标为太子。朱标极有才能,品行端正。老四朱棣爱耍心眼,从小诡计多端,心术不正,朱元璋不喜欢朱棣。但朱标好人不长寿,年轻去世,朱元璋十分悲伤。其孙朱允文品行相当好,仁慈,善良,非常孝顺长辈,这是老朱最喜欢的。朱元璋选就选品德好的继承皇位,最后选中其孙朱允文。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有手段的,而且极其毒辣,他看中的,任何人不能反对。朱棣深知父亲的厉害,根本不敢有半句怨言,敢怒不敢言。有次朱棣说了怨言,朱元璋马上心生杀机,准备干掉老四,但北平急报,边界有叛乱,老朱才没有杀朱棣,自那以后,朱棣万分谨慎!
这方面正史和野史都有记载,是说朱元璋认为天下都是姓朱的为王为帝,自然高枕无忧。另外,他认为文臣武将大多是自己安排的,建文帝统治天下是无人造反的。我只补充一点,他太健忘了,他杀了那么多的功臣名将,全国将士怎么可能都忠于他的继承者建文帝呢?他的滥杀无辜,猜忌成性早就埋下了祸根,他是担心朱棣造反,但是没有办法了。
老朱比较喜欢大儿子朱标,长子(嫡长子)嘛,可以理解(一般老爹都会喜欢大儿子多一些),结果朱标死的早,自然爱屋及乌的喜欢大孙子(嫡长孙),再加上朱允炆听话懂事学习好,孝顺安静不惹事,十足一个三好学生的样子;再看朱棣,打架惹事臭流氓,完全就是个混世学渣的作派。老朱考虑是对的,让三好学生搞管理(让三好生管理各个学霸大臣),让学渣去边关对付蒙古(让学渣流氓对付强盗)。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安排老朱绝对没有失误。但老朱忘了一点就是,他活着的时候没问题,他一死,一分家,这可就是一个个小家庭了,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小想法了。第一个有想法的人还真不是学渣朱棣,朱棣虽然不大服气三好学生的侄子,更不满老朱的做法,但他前期基本上已经认命了(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对付蒙古强盗身上了,学渣流氓抓住强盗往死里打)。本来这样维持下去,老朱家至少在这一代不该内讧。可是没想到三好学生可能是学习太刻苦,中暑了,脑袋一晕听了几个酸儒的话,晕头晕脑的在位置未稳时就开始削藩了。本来学渣朱棣就对你朱允炆当班长不满,你还没事招惹他。于是学渣用拳头教会了三好学生一个道理:没事别惹臭流氓!
首先朱允炆是皇太孙不是皇太子。再者朱元璋不是神仙不知道朱棣要造反,您这明显看问题角度不对。
朱允文,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文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文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文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文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首先感谢猴哥邀请,上面这个问题我分两个部分来回答。
首先,朱元璋为何立朱允炆为太子?
第一,朱允炆并没有被立为太子,而是皇太孙。
朱允炆为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洪武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第二,嫡长子继承制。
从周朝开始,中国的古代帝王就有王位有嫡长子继承的制度,目的是为了防止子孙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发生纷争,从而削弱国家实力。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就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也是为了能给后世子孙定个规矩。
另外,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长子,而长子朱雄英八岁时便夭折,因此朱元璋视朱允炆为嫡长孙。
第三,爱屋及乌。
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当时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南京)。朱标从小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与朱元璋感情极其深厚。朱元璋也对朱标寄予厚望,视其为自己的继承人。
洪武元年(1368年),朱标被立为太子。来看看当时太子的老师名单: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真是整容强大。不但如此,从洪武十年(1377年)开始,朱元璋便将很多军国大事交由朱标处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朱标毫无疑问会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任帝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这对年近古稀的朱元璋来说是极大的打击,从此他将对朱标的爱转到了朱允炆身上。不仅立朱允炆为皇太子,而且细心教导其成为帝国的统治者。再者,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很讨朱元璋喜爱。不仅在朱标病重时,尽心伺候,而且还亲自伺候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因此,在朱元璋心目中,朱允炆虽不及朱标,但也是很合适的皇位继承者。
接下来,我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朱元璋不怕朱标造反吗?
在朱元璋心里根本不怕朱棣造反。
第一,朱元璋很信任自己的儿子们。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开始“兔死狗烹”,大杀开国功臣。因为,他怕这些随他打江山的“功高盖主”,威胁到朱家的统治。而对自己的儿子们却大加封赏,一共封了24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其中,实力较大的为:代王、宁王、燕王、谷王、秦王、晋王、庆王、辽王、肃王。并将这九大藩王安排到边疆去戍边。其意图很明显,就是用朱家人来保卫朱家的江山。
燕王朱棣便被分封到了北京,抵御蒙古人的侵略。
第二,朱元璋相信藩王并没有实力对抗中央政府。
虽然,藩王有权拥有自己的护卫,但数量并不多。一般的藩王,护卫数量少则几千,多则万把人。即便是像晋王和燕王这样势力大的,也不过十余万人。
据史料记载,靖康之难时,南京中央政府的常备兵力为朱棣的三倍之多。
第三,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看似强大的班底。
这个班底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是: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这三个人其实都很厉害,都是饱读诗书之人,都有远大的理想。
其实这第三点,我不想多说。因为,恰恰是这个第三点成为朱允炆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个朱允炆不惧怕任何藩王的理由之一。
三个书生,三个书呆子,误国啊。。。
以上就是平原君的回答,小伙伴们觉得我回答的全面吗?如有遗漏,请在下方留言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